拍卖常识
当前位置:主页 > 拍卖常识 >

天辰总代:没有老古董 哪来新生活

关键词:拍卖常识

日期:2023-03-19 13:39作者:admin
我要分享

  我们今天使用的新式科技产品,也许就会成为明天的古董文物。明日,“2017北京·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”将在保利国际会展中心开幕,届时就会有一批昔日陪伴人们生产生活的科技产品,以老古董的身份亮相。上世纪20年代的自行车天辰总代,40年代的电话,70年代的汽车,80年代的手机……这些现代人们眼中的古董,在历史上却曾带来一次次变革,为人们开启了一段又一段的新生活。

  老古董之电话

  回忆 手摇电话时代只能单线联系

  今天,电话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用品,但在100多年以前,电话技术却像今天的航天技术一样,神秘而高端。在本届文物国际博览会上,将有一批老电话与市民见面,全是古董级的文物。

  “以前一说文物大家首先想到出土文物,其实这些老电话也是文物。”北京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馆长车志红告诉北京晨报记者,他把自己压箱底的宝贝电话全带到了展会上,要让市民一睹电话“祖先”的风采。

  展览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一部美国芝加哥电器公司1945年出产的手摇式电话机,淮海战役时,粟裕调度千军万马的主要通讯工具就是这款电话机型。1959年,粟裕在淮海战役中使用的电话原机被移交至军事博物馆,并被评为一级藏品。岁月变迁,如今这款电话已经鲜少出现。

  车志红介绍,粟裕用的这款手摇电话机是美国在1945年才生产出来的。而在1948年到1949年进行的淮海战役期间,就出现了这款电话,说明当时美国还是非常支持国民党蒋介石的部队,把最先进的设备都给了他们。但最终这些装备还是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缴获了。“当年有老照片为证,粟裕在战场上使用的那种老电话机就是这个样子的。”车志红说,这种手摇电话只能是一对一通话,比如在前线和指挥部之间进行通话,不具有拨号自动选择功能。

  车志红说,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,电话的更新换代可没有现在这么快,世界上新出产一种电话机至少要卖二三十年。再往前推到100多年前,拥有电话生产技术的国家只有五六个,比现在拥有航天技术的国家还少,属于非常尖端的技术了。

  讲述 25年前第一次打电话很紧张

  市民王先生还记得,1992年的时候,家里装了一部电话机。因为上初中要住校,家里有电话比较方便联系。他记得那是一部白色的电话机,上面还有一个微型显示器,按下的号码可以在上面显示出数字。

  “电话就摆在客厅的茶几上,刚装上的时候,感觉白色的电话机把整个房间都照亮了。”王先生说,在家里安装电话以前,自己还一直没有机会亲手给别人打电话。只是去父亲单位的时候,帮大人拨过电话。那还是一个带有圆形号码盘的电话,需要一圈圈转动,他只记得自己时常拨错号码,但他很爱听拨号时那种吱吱啦啦的声音。

  家里装了电话后,王先生得到了自己打电话的机会。第一次打电话,他选择打给自己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。“那时电话号码只有七位,但自己似乎对电话键盘很陌生,哆哆嗦嗦地按了半天。”王先生说,在听到电话听筒里嘟嘟的声音时,自己紧张得嗓子眼发干。当同学接起电话后,他甚至沉默了几秒钟,不知该说什么,过了一会儿才喊出对方的名字。不过,同学家也是刚装上电话不久,两个人都很新鲜,对隔着听筒讲话还有些不适应,说话的声音都很大。

  老古董之手机

  回忆 三十年前买部手机四五万元

  据北京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馆长车志红介绍,今年是手机民用30周年。“1987年,广州举办全运会期间,第一次出现了民用手机,是摩托罗拉的。”车志红说,以前都是在商业、军事、工矿企业等领域使用手机,没有普通人用手机。从1987年开始,手机开始走入民用领域。“那时的手机就是大哥大,有人说是砖头手机。”

  车志红回忆,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,他就开始从事销售手机和电话机的工作。“80年代末买一部手机要4万多元,全办完各种手续要5万多元。”车志红说,那时候人们的工资才多少呢?普通职工一个月大概只有二三百元。“80年代末,我们大学毕业刚开始一个月才挣78块钱。到90年代,经济活跃一点了,加上各种奖金等等,才能到两三百元。当时在一些大企业工作的人,现在叫白领,也就挣四五百块钱。”

  那时一部手机卖那么贵,大部分都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致富的人,才有实力买这样的手机。车志红说,在上世纪80年代能用上大哥大,不亚于现在买一辆几百万的豪车了。

  车志红还记得,那时北京一次只放200个手机号,一年也就放几百个号。买手机的人要连夜排队买号。而且全北京也没有几个卖手机的地方。“那时有线电话还没普及,哪有精力建太多的无线信号塔呢,所以资源非常紧缺。”车志红告诉记者,那时的手机号码跟现在也不一样,都是9字开头的八位号码。“后来出现数字通讯以后,大概是1995年前后,才有了139开头的手机号码。一般现在你看到1390的号码,至少已经用了20年了。”

  讲述 第一部手机就像初恋般难忘

  如果现在仍然有人使用非智能手机,那他一定是一个非常怀旧的人。70后钱先生现在仍在使用一部诺基亚非智能手机,不能上网,不能发微信。不过,它的优点也很明显,就是待机时间长,最少一星期。

  当然,钱先生还有另外两部智能手机,但他仍然舍不得扔掉自己的老诺基亚。因为他人生的第一部手机就是一部诺基亚,他感觉这款古老朴实的手机,就像人的初恋一样珍贵。

  钱先生的第一部诺基亚手机是1999年刚上大学时买的。他非常珍爱这部手机,总把它揣在上衣内侧口袋里。虽然有传言说手机辐射对心脏不好,但他从不在乎。就是用这部手机,他给恋人发去第一条短信。用这部手机,联系到自己人生第一份工作。这部手机他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着,从来没有磕碰一次。

  现在,钱先生最初那部诺基亚手机因为电池老化已经不能使用了,他便从网上定制了一部外貌非常相似的手机。所有最重要的联系人的电话,都存在这部老诺基亚里。

  30余件红色文物讲述历史

 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,博览会专门从私人藏家手中征集到一批红色文物,专门开辟展区,举办“红色之旅——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”。

  经过层层筛选,40余平方米的展厅里,30余件“红色文物”静静陈列,再现那段峥嵘岁月。据北京古玩城相关负责人介绍,此次征集到的展品时间跨度较大,从土地革命时期一直持续至今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八路军使用过的抗战军邮,土地革命时期的《晋察冀日报》等均在展出之列。

  此外,展厅里有一张老照片,是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歌单。专家介绍,这幅照片长42.5厘米,宽29.8厘米,所用的相纸是上世纪30年代的进口相纸。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原是聂耳于1935年,为“上海电通公司”拍摄的故事影片《风云儿女》所作的主题歌。关于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最早的记载是1935年5月16日在《电通》画报创刊号上刊出的纸面。这张照片应是当时纸面图案的原照。

  5000至1万部手机将继续巡展

  据车志红介绍,在这次文物国际博览会上,市民会看到文博工作者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展览《科技改变生活——我们所经历的移动通信时代》。在这个展览里,观众可以看到科技逐步进化的过程。

  “我们在这里展示了100多年前的照相机,100多年前的电话机, 100多年前的录音机等等,最终汇总为一个手机,让人们看到这种进化的过程。”车志红说,这次他带来了有两三百部手机,而整个展览中的手机有800多部。

  “大家能看到最早使用的大哥大,一直到现代手机。包括第一款数字手机,第一款滑盖手机,第一款翻盖手机,第一款2G手机,3G手机,第一款能照相的手机,第一款能够发微信的手机等等,对老百姓来说有技术节点的手机,都会在这里出现。”车志红透露,在文物国际博览会结束之后,这个手机展览还会进行巡展,巡展手机要增加到5000至1万部。囊括从1980年代至今的大部分手机机型,基本上可以让市民看到所有大家曾经用过的手机。

  ■小贴士

  “2017北京·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”将于11月24日至27日在保利国际会展中心举办。博览会采取现场登记,免费换票方式入场。博览会期间(24日—26日)将连续三天开设免费讲座及免费鉴定专场。

  按计划,将邀请到业界专家张如兰、刘学贤、刘加祥和吴宏武四位老师,讲座内容涵盖唐卡艺术、木器、古玩杂项等,鉴定门类主要为瓷器、木器、古玩杂项等。

 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王歧丰 本版供图 受访者

  老古董之自行车

  回忆 “战人”全球不足10辆

  作为每年文物国际博览会的传统项目,今年“一带一路”和复古集市国际交流展区将继续与市民见面,“集市”负责人易先生告诉北京晨报记者,展览开幕当天,市民将看到一辆德国一战时期生产的“战人牌”自行车,如今全球整车存世量不足10辆。可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,它可是世界上非常流行的自行车。

  这辆“战人牌”自行车的外表,很像1980年代北京街头的男士二八自行车(下图)。宽宽的车把,长长的大梁,整体构架看着非常结实。车子来自一位自行车收藏家。为了让这辆自行车尽量完整,车主还从世界各地海淘了部分零件和车标。别看已经年届“百岁”,这辆自行车骑行起来还是特别快速轻便。

  讲述 难忘“掏裆”骑车童年

  现在的北京街头,尽是共享单车了。而在1980年代,一台二八自行车才是每个家庭的标配。那时的北京孩子练习骑车,也是从一辆二八自行车开始的。二八车对于孩子们来说过于高大,于是大家就发明了一种“掏裆”骑法。

  生于1980年的李先生回忆说,所谓掏裆,就是双手握定车把,以左脚踏定左脚蹬,然后右腿提起,小腿穿过二八车横梁下空当并踏定右脚蹬。一边克服扭转筋骨的别扭劲儿,一边以右腿推力为主往前骑行。先蹬半轮,熟练以后也可以满轮骑行。

  李先生说,有过这种经历的孩子都知道,“掏裆”骑车是很痛苦的游戏,因为一条腿总是拐着的,况且两手吊腕高举,骑久了十分酸累。但“掏裆”也是项十分惬意的运动,那小身子驾驭大车架的乐趣,非成年人所能体会。那种重心偏在一边的骑行,“玩的就是心跳”。

  现在儿童自行车已经普及了,小孩子们练车再也不用使用成人自行车了,但“大孩子”们还是很怀念“掏裆”骑车的童年。

  老古董之汽车

  回忆 第一代私家车绰号“大头鞋”

  北京老爷车博物馆馆长雒文有从小的人生梦想就是“开车”。上世纪70年代末,雒文有花5000元买了一辆波兰产华沙轿车,成为河北省第一个拥有私家轿车的人。从此,收藏汽车这个爱好便一发不可收。

  如今,北京老爷车博物馆内几乎云集了全世界的古董车。一部分是国际知名品牌的车,如木制的劳斯莱斯、早期的大众、前苏联的吉斯等。另一部分则包括几乎所有型号的早期国产汽车,堪称一部实物版的世界汽车史。

  这次文物国际博览会上,雒文有将把两辆复古老爷车“开”进展厅。其中一辆是红旗CA770(上图),此车内有隔音玻璃,后排座为液压传动座椅,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我国政府官员专用车型。另一辆是美国的赫普跑车,生产于1908年(左上图)。

  雒文有说,他收藏的这些老爷车,驾驶的时候要双脚踩离合器,比现在的自动挡汽车驾驶起来可难多了。而他收藏的一台最老的古董车,有100多岁了,还需要烧木炭,四五个人才能开起来。而当年雒文有自己购买的那台华沙轿车,现在已经成了老爷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。

  雒文有说,小轿车真正走入一般百姓家庭,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了。“最早一代私家车要算是意大利产的菲亚特126P了,老百姓俗称‘大头鞋’。因为它的外形确实像只皮鞋。”

  雒文有介绍,在1980年代初期,买一辆菲亚特轿车大概在8000元左右。而普通市民的月收入还只有四五十元。而且那个年代个人很少有机会能买到新车,都是政府企业等淘汰的二手车。私家车真正大规模进入一般市民家庭,则要到2000年以后了。

  讲述 坐在自己的车里感觉特幸福

  1998年上大学的段飞,大二就考了驾照,但真正开上自己的车,则到了2006年。那一年,段飞用自己挣的钱买了一台十几万的大众宝来。他回忆,刚买车那些日子特别兴奋,半夜都会爬起来到楼下车里坐一会儿。打开车载收音机,听着轻音乐,他感觉,坐在自己的车里特别幸福。

  段飞的单位在市中心,平时上下班基本坐地铁,只有周末时才会开车带着家人外出郊游。那真是幸福的时刻,车载着全家人一起说笑,风景就在车窗外闪过。

  段飞对自己的车子非常爱惜,一年开不到8000公里,也会保养两次。所以,虽然今天这辆车已经不年轻了,可仍然充满活力,周末依然会带着一家老小快乐地郊游。很多朋友劝他换辆新车,段飞还真有点不舍得。车子开久了,就像家人一样了。

  50余件古丝路回流文物亮相

  此次展览中复古集市国际交流展区负责人易先生介绍,在展会期间市民还能看到来自南太平洋岛国的珍惜海洋生物标本。其中一些鱼类和珊瑚标本是19和20世纪,法国及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英法海洋学家所捕捞制作的,具有极高的收藏及研究价值。另外,17世纪沙皇家族的银质餐具及起居用品等也将展示。

  为了充分挖掘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及地区资源,今年,主办方还专门设立古丝绸之路老物件展区,50余件古丝路回流文物将亮相。比如晋唐时代的西域胡服骑射扳指、元青花四爱梅瓶、西晋越窑青瓷等。

  手工技艺展现京味儿文化浓

  与往年相比,今年的博览会京味儿更浓。其中,11个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莅临展示,不少都是北京的绝活儿。其中包括手工香坊、阜新玛瑙雕刻、象牙雕刻、河南豫鼎钧窑、武强年画、明古斋雕漆、景泰蓝、花丝镶嵌艺术、毛笔制作、内画鼻烟壶、豫章绣等。

  起源于北京的东来顺则将在现场展示众多中华名小吃。这家老字号创建于1903年,如今已经成为北方火锅文化的代表。“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”被收录进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》,东来顺品牌更是在2014年被中国商联会及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认定为“中华老字号清真第一涮”的美誉。

  人类文化不能缺少怀旧风

 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、博士生导师万建中表示,社会上出现怀旧潮流,主要是因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太快。几十年前还流行的物品,甚至是一些生活必需品,现在就已经远离我们了,成为古董了。

  对这些老物件进行展示,实际是在唤醒人们的记忆。在任何一个社会,中老年群体都是非常庞大的,往往还是社会的中坚群体,他们对怀旧文化都有着很大的需求。这个群体需要唤醒人们的记忆,特别是希望让年轻一代关注自己曾经的经历。

 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,什么也不缺了,这时人们往往会发现,自己的记忆出现缺失了。因此大家也愿意看到这些老物件,来唤醒自己的记忆。怀旧文化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这是人们对过往的温馨眷恋,不光是现代,每个时代都有,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。

  ■记者手记

  喜欢怀旧是更懂得珍惜

  怀旧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,一个六岁的孩子,也会拿着他三岁时穿过的小衣服,饶有兴味地摆弄。可以说,怀旧是人类的一种本能。只不过中老年人可怀念的东西比年轻人更多罢了。

  当社会上怀旧风再起时,有人惊呼,我们在慢慢老去。其实不是。怀旧是一种文化,是一种情怀。因为怀旧,我们才会赞叹5000年辉煌的中华文明。因为怀旧,我们才会把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视若珍宝。

  喜欢怀旧的人,是有人情味的。喜欢怀旧的社会,是温暖和谐的。

  举报/反馈